新京报:梅西不该是忽悠球迷的商业噱头,骗人多了谁还当韭菜
2月6日,国内媒体《新京报》发表了评论文章,题目是《梅西不该只是一个忽悠球迷的商业噱头》。
《新京报》首先表示:不到一个月时间,两位世界顶级足球巨星相继来到中国,又都相继爽约,实在是令舆论哗然。考虑到C罗风波在前,迈阿密国际几乎原样复制了戏码,这似乎更加不该。而且在比赛即将结束之际, 香港特区政府向主办方Tatler Asia提出的诸如梅西亲自向球迷交代、代表球队领奖等,全部没有做。这更传递了一种“傲慢”的观感。
或许真实的情形是,主办方和球队签订的合同颇为宽松,并没有约束梅西上场的硬性规定,而且留下了颇大的自由裁量空间。也有业内人士指出,球迷要求退票的诉求,能否得到法律支持尚不可知。在球迷的购票合同里没有“梅西必定出场”的相关约定。现在看,似乎唯一的约束就是香港特区政府“梅西要出场至少45分钟”的赞助合约,但主办方已经表示撤回了1600万港元基金的资助申请。所以,从法理层面看,还能不能对该事件有更多深究已经很难说了。
《新京报》认为:但球迷确实是被涮了。主办方一直拿着梅西做宣传,均价两千多港元的门票、近1亿元的门票收入,显然也都是因为梅西的因素。但自始至终从来没有一个人告诉球迷——没人能保证梅西一定出场。 不夸张地说,这甚至有欺诈嫌疑。 当梅西的海报被贴得铺天盖地,球迷和观众就有了梅西上场的潜在预期,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默契。试想, 如果主办方在广告里标注一行小字“梅西出场得视条件决定”,那么球票还能不能卖得出去、卖到什么价格,也可以打个问号了。
对此,球迷当然有表达不满的自由。类似事件的发生,更重要的因素,恐怕还是主办方认为“中国市场的钱太好赚了”。这也客观上导致了表演赛的质量无法保证。即便从在商言商的角度看, 主办方和球队这般置球迷诉求与情绪不顾,也是对梅西、C罗这类国际球星的消耗。骗人的把戏玩多了,谁还会一直当韭菜。
所以,这种商业模式未见得可以持续。从事件引发的风波看,主办方、球队、甚至球星本人都经历了近乎口碑雪崩,类似事件对消费者的预期也造成了根本性的破坏。从现场球迷和社交平台的声音看,“再也不看”“再也别来”之类的声音此起彼伏,可见观众基本盘已经大幅动摇。下次再有巨星前来,球迷是否还有足够的热情和消费意愿,怕是存疑了。
2月6日,梅西在日本出席记者会谈及香港表演赛一事,表示希望以后再有机会在香港比赛。因此, 即便从在商言商角度,相关方面也理应多些反思和补救行动。
相关阅读
最新赛程
- 12月23日 04:30 葡超 吉维森特 vs里斯本竞技
- 12月23日 07:00 NBA 萨克拉门托国王 vs印第安纳步行者
- 12月23日 07:00 NBA 多伦多猛龙 vs休斯顿火箭
- 12月23日 08:00 NBA 新奥尔良鹈鹕 vs丹佛掘金
- 12月23日 16:00 澳洲甲 麦克阿瑟FC vs中央海岸水手
- 12月23日 19:35 CBA 福建晋江文旅 vs辽宁本钢
- 12月23日 19:35 CBA 浙江稠州金租 vs广州朗肽海本
- 12月23日 19:35 CBA 广东东阳光 vs宁波町渥
- 12月23日 19:35 CBA 山东高速 vs青岛国信制药
- 12月23日 19:35 CBA 天津先行者 vs北京北汽